合法配资炒股_股票配资网站有哪些

炒股配资平台技巧 【惠州文脉·创想】古老非遗扎根校园 少年传承焕发生机


发布日期:2024-07-30 10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22


  龙华大鼓、舞春牛、园洲粤曲(剧)、手工花灯……对于惠州博罗人而言炒股配资平台技巧,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背后,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乡愁。作为广东省四大文明古县之一,多种文化在此相互辉映交融,使博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,非遗项目多元灿烂,数量排在全市前列。

  非遗传承,任重道远。近年来,博罗各大校园拾起了众多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瑰宝,对“非遗进校园”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,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博罗样本”,以文化振兴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。经过多年耕耘,非遗种子如今已在博罗校园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,青少年学生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。

  7岁学生学打鼓

  非遗在乡村校园遍地开花

  锣鼓一响,喜事共享。

  “咚咚锵!咚咚锵!……”在龙华中心小学教学楼旁的空地上,经常会传出铿锵有力、气势磅礴的击鼓声,龙华大鼓传承人李满池每周都会来这儿教学生练习龙华大鼓,精彩表演引来孩子们的热烈掌声,围观学生不禁跟着节奏敲打着节拍。

  龙华大鼓已有600多年历史,其风格独特,表现力极为丰富,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。早在11年前,龙华中心小学率先将“龙华大鼓”融入校园文化建设,成立了龙华大鼓队,并邀请李满池传授击鼓技艺。学校还将龙华大鼓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,鼓励全校学生进行传习。

  据大鼓队指导老师谢春来介绍,现在队里共有48名队员,每周至少开展1-2次训练。目前最小的队员只有7岁,但打起鼓来丝毫不怯场,威风凛凛。龙华大鼓这门流传数百年的非遗走进校园后,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,“每年选拔大鼓队队员时,几乎全校男生都会踊跃报名,我们会再从好几百人中选拔50人左右。”谢春来讲起来十分自豪。

  打大鼓的四年级学生徐翊恒是龙华镇竹园村人,自小看着村里大鼓队排练,敲锣打鼓的热闹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现在他已经是学习了两年的“老”鼓手了,“希望能够将大鼓文化继续传承下去。”他说。

  李满池很高兴看到龙华大鼓有这样的新传承:“打龙华大鼓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民间习俗,已经流传几百年了,我快70岁了,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个民间艺术传承下去。只要有人愿意学,我就愿意辅导。”

  “‘非遗进校园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,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。”龙华中心小学校长叶定忠介绍,接下来学校将争取当地政府、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,设立龙华大鼓展览室,添置更丰富的演练道具和服装,改善龙华大鼓传习演练设施设备条件。

  龙华中心小学是博罗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的缩影。除此之外,园洲镇中心小学以“粤剧传承教育”为特色,6年来获奖无数;横河镇嶂背小学进行“双语”教学(即畲语+汉语),出版畲语校本教材;福田镇横溪头小学教授舞春牛的动作要领,开展“传帮带”活动;博罗县第五小学把剪纸制作成文创产品,作为手礼礼品;柏塘中学每周定期开课传授花灯、竹编知识与制作技艺……博罗非遗在校园呈现百花齐放之势。

  传承非遗也成为了博罗校园文化建设、“一校一品”的亮丽名片。龙华中心小学被授予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,柏塘中学(花灯、竹编)、第五小学(书法)、榕城中学(书法、篆刻)、园洲中心小学(粤剧)被授予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……

  值得一提的是,古老的非遗在青春洋溢的校园里增添了新活力。当前,博罗县杨村中学正创作校园原创情景短剧《舞春牛》。“舞春牛”也叫“舞黄牛”,是博罗县客家地区以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所编排而成的民间歌舞表演,已有107年流传历史,充满着浓厚的地方色彩,颇受群众喜爱。然而,这一百年民俗文化一度面临失传危险。

  “舞春牛”如今走进校园,助力发扬光大。据悉,博罗县杨村中学短剧《舞春牛》的所有演员都是该校学生,其创作还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。博罗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李雷介绍,10名省市专家专门赴福田、柏塘等乡镇实地走访,收集了大量“舞春牛”一手原始素材和民间故事传说等,目前已完成了剧本创作。“我们力争在今年6月前初步完成剧中所有歌曲、舞蹈的创作和编排,之后计划组织赴县市省进行专业汇报演出,并赴全县各兄弟学校进行巡演,传播博罗非遗。”

  各大校园“各显神通”

  课上课后校内校外相融合

  为了让学生爱上非遗,博罗各大校园“各显神通”:从讲座、墟市、展览到非遗工作站、工作坊,常态化校园非遗传承活动渐入佳境。

  走进博罗县第五小学的非遗工作站,可以看到教室里装扮着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以及剪纸文创产品,有印制在抱枕上的“喜”字系列剪纸作品、雨伞上多彩的窗花作品等。

  无独有偶。在柏塘中学非遗工作站,经常能够看到以花灯、竹编、剪纸等为主开展的一系列活动,民间艺人和教师每周在此定期开展花灯和竹编课程。“折一折,剪一剪,编一编,非遗让孩子们能学习到实实在在的技能。”相关负责人说,这些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,也让他们在当中收获了满足感,深受学生喜爱。

  据悉,目前罗阳五小、博罗中学、柏塘中学等校园均设置了非遗工作站,打造非遗文化展示展览和宣传传承的阵地。其中不少非遗工作站已常态化通过传承人讲座、非遗墟市、非遗展演、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。

  非遗工作站还建立齐全的导师队伍。如,博罗县第五小学非遗工作站现有辅导老师7人,既有80多岁的第一代剪纸传承人李鹏老师,又有刚毕业不久的90后新教师,既有剪纸技艺较高的专业美术老师,又有对剪纸感兴趣的非专业老师参与。

  有的学校融合非遗项目创建中小学音乐、美术特色课程(工作坊),进行常态化教学。如,泰美中心小学软陶艺术实践工作坊,园洲中学、园洲中心小学粤剧特色工作坊,博罗中学街舞社特色工作坊等。

  有的学校将非遗纳入第二课堂,目前龙华中心小学、柏塘中学、第五小学、罗浮中学、横河中学、博罗中学佳兆业学校、响水中心小学、铁场中心小学、博罗中学、观音阁中心小学共10所学校常态开展道德培养(含志愿服务、经典诵读、传统文化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、红色主题活动等)、文体娱乐(含音乐、舞蹈、书法、球类、棋类、美术类活动)、劳动实践(含种植、手工、厨艺类)三大块活动,深受学生欢迎。

  与此同时,博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,以沉浸式观看展演等多种形式,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。当地每年均有举办“戏曲进校园”活动,活动惠及各乡镇学校学生。2023年举办的“粤韵润书香经典共传承”戏曲进校园活动,共有千名学生现场感受戏曲传统文化魅力。

  在校内,学校以读书节、艺术节、运动会、推普周为载体,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,涵盖绘画比赛、书法比赛、艺术节目展演等多种形式,为学生展现艺术特长提供平台;在校外,充分发挥博罗县非遗展览馆、百草油文化长廊等阵地作用,开展非遗研学、校外课堂等活动。非遗之花在校园内外美丽绽放。

  如何推动良性持续发展?

  社会各界共议非遗传承新路径

  “起头容易,最难的还是得实现良性持续发展。”随着博罗“非遗进校园”不断升温,有相关专家表达了担忧。经过调研,当前“非遗进校园”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。

  一方面,保护传承压力大,非遗专业人才匮乏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多分散存在或流传于民间,市场转化能力弱,民间文化继承后继乏人。掌握一定民间技艺的人为数不多,或年事已高,或生活困难。扎灯、竹编、扎龙、剪纸等传统技艺,很少能产生经济收益,当下年轻人继承技艺的意愿不强。

  另一方面,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。目前,博罗各镇(街)、学校没有非遗专项工作经费,开展非遗传承、宣传工作经费缺乏,学校只能通过体艺节、少年宫工作一并开展非遗活动。

  博罗县委教工委委员曹善开多年力推“非遗进校园”。他建议,要坚持从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出发,形成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活动项目,逐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项目;与文化馆合作,整合社会资源,将民间艺人引进到学校,请进到课堂。

  非遗传承发展需要社会各界持续不断的支持,才能铺开“非遗进校园”硕果累累的生动画卷。

  博罗县人大有关领导多次带领人大代表以调研、视察和召开会议等形式,协调县教育局、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、县文联、县文明工作事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对“非遗进校园”工作提出相应的目标措施。

  博罗县人大常委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侨务外事民族宗教工委将“非遗进校园”当作以文化振兴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及贯彻“小切口,大民生”的重点工作监督推进。

  在此前举办的博罗县“非遗进校园”座谈会上,文艺界人士更是围绕这一话题建言献策。

  博罗县舞蹈家协会主席胡慧慧表示,接下来该协会将进一步深挖非遗文化精髓,把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字语言或肢体语言分解精选,提炼升华,编排成简单时尚的舞蹈动作,融入课桌舞或课间操之中。

  博罗县作协副主席安礼德则建议,编辑地方非遗文化校本教材,结合非遗文化纪录片和图片,以图文并茂和视频解说的形式走进校园、走进课堂,为非遗文化培养后继人才。今年,县作协计划与相关部门共同举办一场以“讲好非遗故事、弘扬非遗文化”的大型征文比赛,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。博罗县民协相关负责人梁日华建议,将每一个非遗项目写成非遗故事,举办非遗故事演讲比赛。

  “博罗县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灿若星辰,是我们博罗历史文化的根!”博罗县文联主席温志云表示,作为文艺工作者,有责任和义务勇挑重担,将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宣传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,接下来县文联将以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影视戏剧等艺术表现为抓手,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好非遗文化的宣传、记录、传承、转化、创新工作。

文脉特写

博罗县唯一少数民族学校

  创新传承畲族“非遗”

  横河嶂背小学是博罗县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学校,畲族生活习俗文化、畲语口述传统文化是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自1996年建校至今,嶂背小学一直把保护传承畲族语言和教育教学的发展相互贯通,开展了一系列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,让学生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。

  畲语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极度濒危语言”,其没有文字,只有语言。为了传承和保护畲族语言,学校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每周每班开设一节“双语教学课”。初期,“双语教学”是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进行的,学生主要是学习一些传统词汇,无法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。

  为有效地开展畲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,2012年该校与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畲语教材。经过3年多的努力,完成第一本畲族校本教材《畲语课本(第一册)》,并于2015年8月出版,这是全国唯一的畲语课本。之后,“姊妹篇”——《广东博罗畲语800句》《畲语课本(第二册)》也成功出版,这三本畲族课本作为该校“双语”教学校本教材投入使用。

  嶂背小学还将非遗知识融入学校第二课堂活动教学,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。如挖掘整理畲族歌谣等,更将畲族的习俗融入舞蹈里,包括《竹竿舞》《山窝窝飘来畲娃的歌》等。去年4月份,在博罗县首届“三月三”畲族文化节,嶂背小学带来了精彩的富有畲族特色的歌舞表演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2020年炒股配资平台技巧,在惠州市人大常委会,博罗县委、县政府的支持下,在校内建设了一栋四层总面积为890平方米的惠州畲族文化传承馆。传承馆成立后,成为全国高校语言学学生实习基地、暨南大学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实践基地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实践基地,更好开展畲族文化传承与研究,做好收集整理、编撰、发表刊物及展示、展演、展览等工作,保护传承畲族语言生活习俗文化。